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來年

一年最後一天,基隆小鴨爆掉了
寫兒童的人一看,或許都會想
大概是被老鷹抓破了

我總想,這更加映照台灣是個故事島。
太多太多故事了
從黑暗時代之中那些消失的人種
到大航海,到明鄭等等等,一直到現代,
海盜、戰鬥、衰敗、崛起
愈是研究 愈會感覺

台灣的故事絕對超過你我所能想像
我總是這樣覺得,光是好好挖掘
就都來不及了,更何況還有憑空創作的故事啊

希望來年,能夠創造、記載,更多更多的故事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各種創作,各種挖掘

我的心得:

小說是一塊原石
編劇替這原石畫出了範圍
導演
攝影
燈光
美術
演員

讓這個原石長出他的模樣
__

原石是一定的 不變的
但是從劃定範圍的編劇開始
自己生出了不一樣的樣子

每一環節的工作人員
如果都能找到正確的人
那麼都在替這個作品加分

__

從原料
到劃定範圍

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最必要的
也是應該要投資一定成本下去的

誰忽略了
想像一下去挑原石
一開始就挑錯了

要如何
在之後作出完美的雕刻?

_

所以我總是想
相信工作人員吧
小說作者寫好小說之後
編劇自寫好劇本之後
要相信每一個經手的工匠

只要原石夠美好
很難被雕壞的
若是有稍稍的損失
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為原料就夠美好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憑什麼?

http://mypaper.pchome.com.tw/paochang/post/1325946783

這文章寫得太好了
放在台灣的設計系統,就是大學生與高職生的差別
大學生比較聰明,但是太聰明了

瑞典演員576。
台大15。

放在寫作上也是

如果是設計學門,更是如此
設計就是這樣
高職生正在打拼的時候
大學生從大二才開始
的確,大學生真的聰明
但是,在實作上,我們需要傻氣
這些傻氣的實作,絕對不會吃虧
永遠不會吃虧

如果又聰明,又願意實作
相信所有人都能看見


創作



能用,又特別,才有意義。
這需要自我謹惕。
轉來轉去,彎來彎去,還能講出一番道理
還能擁有用處,才是意義之所在
儘管大部分人只接觸過一般的叉子
於是我們加入了各種雕花與風情的叉子
還是必須擁有叉東西的功能

這就是小說啊。

沒有的

或許可以想想,為什麼一想到臺灣的文學(特別是小說)
通常除了家庭、親情以外

科幻
戰爭
偵探
奇幻
科學
恐怖

等等類別
為什麼都通常不被認為是「文藝」呢?
而會被認為是「類型」小說?
類型都是被歸類的啊?
文明出現之前,誰替小說歸類?
那只是方便的說法啊!

明明「文學」就是應該以文字書寫「宇宙中所有事」啊?
為什麼國外可以進行的,放在台灣會卡住
到底是參賽者、書寫者自限,還是評審、編輯在自限?
這件事情非常詭異,為什麼具有排他性?
問題是,就通過文學評論算是被認可的作品
也不是多麼引人注意,曾有人說過:「你們家的文壇」。
難到有一點道理?

我想我們都知道該怎麼做,挑戰他,改變他
這個世代,用另外一種思考的角度行進
才有改變的機會,我是這麼想著
只有把這些被認為是類別的技巧
融入一般評審、編輯能讀懂的世界
逐漸轉化可能性
或是從另外的語言地區逐漸轉化回來
我想。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另外一面

`

(圖片來自好色龍的翻譯。)

寫作的時候,來探究另外一面吧。
我始終都這樣想著。
一定有這麼樣的一面
充滿著各種誘人的真相
或是反真相

那是小說存在的目的啊
我是這麼覺得的!



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單位時間內的符號量

時間是有限的,所有的「時間」創作
時間就是有限的,你不可能要求我的內容無限制延長下去

我認為好的作品
其實可以用單位符號量去看
就是做同樣的比較
十分鐘內的故事之中有多少符號出現
當然,愈多絕對是愈好
同樣時間的故事內


新手可以試著把故事分成十段
這十段裡面,各自的符號量有多少
愈多的符號量,符號量愈豐富
故事「通常」都會愈好看

平鋪直敘交代故事 = 1
語氣+風格 =2
擁有寓意或弦外之音=3

我寫一篇小說
可能加一加等於20分
這20分的可能就比15分的好看
意外能寫出28分的作品
通常就比20分的好看了

只是寫作就了就知道
好的題目,是那種一看就知道
這符號量可以達到非常豐沛的層度
可遇不可求,其實對目前的我來說
這可是比單純的書寫還難


當然我認為這只是通則
如果有人亂用,一個塞滿30符號卻非常難讀的作品
或是因此流線停滯成為死水的充滿符號的作品
我想還是會讓人厭煩,或是比一個單純講完故事的作品還令人不耐。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組合 →犧牲

日本發展了美學教育,將近百年
可以知道,日本人的美感,人力資源
整體來說是比台灣好

為什麼說整體很重要,那是因為
華人世界,總期望出現一個王牌LEADER讓人改變
這件事情本身是個期望
但是可惜的
我認為這不存在


心態

我有點改變心態了

如果能用戲劇傳達許多有用的知識
會比單純的
戲劇

來得更有價值
我想我們的能力已經高於常態
或許可以做到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養成

養成一個寫作者
我想,至少要五年以上的書寫經驗
這裡我不是說,突然得一個文學獎
或是發表一本書就好

而是指「能不斷創作下去的那種狀態」

我這個說法是有我自己的猜想依據
一年寫30萬字-50萬字
數學除一下 一天寫兩千字
字數分散在各種作品之中
其實,真正在書寫的時候
要擠想法出來的時候
一個字一個字都很艱辛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把所有類型都寫一遍
所有自己能做到的想法都演練一次

問題是,有什麼行業可以讓一個人
邊想邊寫,我們不要把所有人都想成天賦異秉
要想成通則可達的事情
讓有熱情的人
接近天才但不是的人
都有辦法,都願意留下來

就是錢的問題(機會成本還是扯到錢)
文化如此難累積,就是願意犧牲
願意如此做下去,以及有能力作下去的人
真得太少太珍貴了,偏偏這些人
實際上又不太會有就業困難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
但我們要先生產出一個能產出機會的地方
我一直在想,想辦法讓台灣想寫的人
有方法一直寫下去
作品有機會以各種方式延伸
才是正向的循環吧

大腦終身學習

【腦專輯】適當訓練可強化大腦功能
_________________
大腦終身學習
到了現代已經是顯學了
誰能想到以前的科學認為
大腦可是出生就固定了
事實上,不是如此啊! 

不要放棄大腦接受挑戰的權利
對常人來說,什麼事情最快呢
以常人能接觸到的
就是閱讀
閱讀之後,從文字轉化到腦袋顯像的這個過程
就是鍛鍊大腦

大量閱讀,大量寫作
會改變人生
這件事情是老生常談

________

文學小說讓你更能讀懂他人的心

結果顯示,在閱讀文學小說之後的受試者,心智理論的指標比起閱讀其他兩種讀物的還要好。這個實驗的研究者KiddCastano解釋因為文學小說讓讀著置身在故事裡,若與通俗小說相比,讀者更需要智慧與想像力。

__

第一:不過,話說回來,通俗小說不是更會讓讀者進入情境中嗎?
或許文化上的差別讓我們對於文學的想像不同。
很多外國的小說都不會悶,也不會失去流動感。
或許是審美觀大大不同吧。


第二:我還是覺得閱讀和刷牙一樣,有些牙醫說要刷30分鐘才能完全清潔
我想,不管怎樣都比不刷好
況且,有時候願意閱讀九把刀已經是某些人的極限
這樣已經非常非常好了
或許這些閱讀者之中,能夠開啟更大的閱讀習慣

「純文學」是小眾,是台灣形塑而成的一種現象。純文學會「悶」,也是形塑出來的。

少年PI就很好看啊。三爽,作者爽,觀眾爽,評審爽,三個願望一次滿足。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再投

有些人、評審
會酸別人的作品「再投」
或是稱為文學獎流浪
藉此數落參加、投件的人

我有時都想,試問自己
是否能第一時間
就發現他人作品的好與壞
是否主觀,是否偏頗
是否有所缺失與漏洞
就是因為我並非無缺的人
所以我不敢完整斷定
一個作品被判定60分
不一定是真的60分
也許還有風格、價值觀問題
(或許我們簡稱:魯冰花現象)

或許,每個人都可以問自己
一輩子的評審、教學之中
不會有價值觀落差?
不會看走眼?

價值觀問題是浮動的
甚至與心情是有所關聯的
既然如此,如果因此就說這一篇作品
是高或是低
用此延伸作者懷有什麼樣詭奇的想法
抱持著貪婪的念頭

會有這種想法這種念頭
本身才是詭奇的想法

提醒自己,就算對方再投
也只需要針對對方可能的缺陷
可以進步的地方評論
而不是數落她/他人
用以顯示自己好像非常厲害
非常高級

_

我們應該鼓勵各種型態東西出現
而不是用主觀先限制了可能性
創作者也必然需要現實一些
主動尋求各種體制內的
與體制外的可能性
不要等待奇蹟發生
想辦法讓不可能化為可能


提出意見

在創作之中
提出良心意見
不迴避每一個缺陷

每個創作者
需要的是這種
說真話的人


把目標提高吧

把目標提高一點吧
人生在世只有一次機會
只有不相信來生與天堂
才會在這有限的人生之中
出盡全力

在創作的時候
不要等待
任何可以的出口
都是一條看來可能蜿蜒但是
卻是捷徑
主動的轉變各種文體與文類
參與各種發表機會
不要限制自己是何種類別
類別是後來的人歸類的
文明始初,類別何來?

把眼光放高吧
我們把目標放在四大影展吧

一切努力都將有理由的存在著
將時間投入於有SENSE的事情上
沒有任何踩空的一步







莫提當年

男生講當兵
女生講生育

都有個現象
就是

我當年怎樣怎樣

但是事實上,當年怎樣一點都不重要
我當年可以跑10K
那現在可以嗎?

我當年用土法煉鋼運動 可以怎樣怎樣
但造成的難以回復的運動傷害
怎麼不拿出來講

當年吃XX東西才會有奶水
你一定要吃
但是,科學有實證嗎?食材搭配有適合嗎?
酒精是肝毒,為什麼孕婦要大量喝酒?
還是20%的米酒?

其實觀察久了就會發現,絕大部份根本都是感覺派
感覺派,將所有感覺變成了安慰劑
會這樣的人非常危險
其實,很容易受騙
_

創作也是這樣,以前的老師都說,我大學時期都不睡覺
(難怪以前的老師很多身體都不好......)

相信新的食品營養學與運動學吧
不要拿金木水火土出來
你看過棒球選手手斷掉,會去做TOMMYJOHN手術
還是去找連X光都沒照一張的推拿師父?

_

創作也是,我當年怎樣怎樣
那後來有嗎?
符合人體素質嗎
會產生副作用嗎?
每個時代
要採用每個時代的新作法

特別是與健康有關的事情
更是需要如此
_

我總想說,請拿出資料
數據、文獻,來說服他人
不要說這是科學執迷
這是因為,絕大部分
非常強調感覺的時候
都是準備要來出錯
或是要來騙人的
非常可怕

我害怕感覺派
更甚於數據派

_

請相信科技的進步,知識的更迭累積
對我來說,我最多,只相信昨天
不要相信當年
如果我說出:想當年.....
請你糾正我的言行



三段式技法

設計邏輯之中有三段式技法

四個發想→兩個粗稿→一個精稿。

我想,學過這個之後,也發現這很像是農業生產。
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最後產出作品,而在一年之前,就已經按照時令準備完成。


所以,有一個反過來的思考,就是,想要做的最高級作品是什麼。
(其實這是蔡志忠的創作哲學,我只是沿用)

比如戰爭片(也可以說是戰爭小說)

於是就在自己要完成的最大作品之前,先拍數部短片,在前方先實驗自己不拿手的爆破、騎馬、槍火特效。在所有小作品之中,暗藏自己夢想中最大格的作品的知識、技術、想法。

也許,你先拍了愛情片中藏了爆破,接著的恐怖片之中藏了槍火特效,一則廣告中藏了騎馬技術,政府宣導廣告之中用了軍裝細節。

就在隱隱之間,將需要的工夫都已經備齊,最後將技術、想法、知識,匯流而成自己最重要的作品時,所有需要的都已經準備好了。

這是積極主動的作法,因為誰也不能確定,什麼工作會來找妳,但是如果有了機會可以去拍些什麼,寫些什麼時,就尋求一些需要練的工夫進去。

這樣子,那個最大的作品,才會水到渠成。因為當你要做他的時候,你不一定有足夠的時間準備,到時候,這個機會就會顯得可惜。

所以,理想型之中那個最大的作品是什麼,可以決定現在的努力是什麼。等到機會來時,如果有規劃的推進,最終作品的整體控制力可能是70%,可能是80%,規劃更高可能到90%,但如果沒有規劃,整體控制力,可能是50%-60%。我想我們都會同意,當然是能掌控愈多,失誤愈小,成就的可能性就愈大。

不要夢想自己在短暫的時間內會變成某一類型的專家,必然有所選擇投入,因為時間是有限的。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文學(或是創作)與跑步

創作與跑步,竟然有如此高的相似性
在我能跑到十K之後,目前往平均11K邁進。
此刻,許多能思索的點都變得不一樣了
我發現這其中的相似之處
_

文學成本:其實非常低,是一個人能做的,靈魂與體能的巨大挑戰!(寫長篇小說)
跑步成本:其實非常低,是一個人能做的,靈魂與體能的巨大挑戰!(跑馬拉松)

你能去得多遠,取決於心靈是否強壯。

-

創作:你能夠愈寫愈長,愈寫愈深。
跑步:你能夠愈跑愈遠,跑去周圍從沒去過的地方。

_

文學門檻:誰都能寫。(就算殘障了沒有手也還有別的方式寫)
跑步門檻:誰都能跑。(就算缺了一條腿,也有別的方式可以跑。)

沒有什麼天生門檻問題,只有意願問題

-

文學成本:電腦、稿紙。(在現代,你本來就會,計算成本趨近於0)
跑步成本:衣服、褲子、鞋。(你本來就要穿,只是換成運動裝。)

_

創作耐力:不斷做,每天做,規定進度做。
跑步耐力:不斷跑,定期跑,規定進度跑。

_

創作營養:要攝取許多哽,知識能力,而且要之前就要吃,寫的時候吃已經來不及了。
跑步營養:要在跑步前後攝取大量蛋白質,才有助於肌肉長大。

_

創作均速控管:平均做,一定能作完。一段超速可能反而會寫不完。
跑步均速控管:平均跑,一定能跑完。一段超速可能會跑不完。

_

創作休息:需要腦袋休息。
跑步休息:需要肌肉休養。

_

創作之中:所有的思緒都是美好的風景。
跑步之中:所有的風景都是美好的思緒。

_

對我來說,跑步已經是兩天一次的娛樂。
雖然其實我不知道什麼是腦啡的明確感受
但我知道,身體變得不一樣了。
體力耐力都變好了。
這樣不就足夠了嗎?

2013年到2014年的六月,都將往半馬來訓練。十次上升一K,還有八次的11K。這樣一定足夠。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職業

我們可以觀察
從事藝術工作的這些人
是不是職業
還是兼職

就可以知道,這個地方對於這個藝術類別
是否足夠養活
或是是不是有潛力可以養活

編劇很辛苦,但有可能
詞曲創作有,但是變辛苦了
兒童有專業人士
小說一小部分
散文基本沒有
新詩沒有看過

大部分創作者都是老師、醫生
除了智商較高的因素之外
想必與收入是必然正相關

當然也與台灣的兩千三百萬人口有關
這不用多說,更有關聯的是
閱讀本身被太多東西取代
但閱讀(主動閱讀)又與國力是正相關

希望有天,我們可以出現立志寫詩的作家在台灣出現
然後以此維生,這是我的期望
希望我活到台灣基本壽命的80歲時
能夠看見這件事情發生

審視標準

有時候會覺得有些奇怪
就是大家對於文學寄予厚望
(也可能是諾貝爾獎情結)

把一個國家之中需要用政治解決的
彷彿交給了文學
怎麼可能,文學是記載
是後來的,不是當下的

文學是整體的
一個冒出來的天才
有助於閱讀
但是坦白來說
還是無助於整體性的提升

臺灣要推廣精緻的流行文學
精緻的具有流行性的各類型影音、故事
才會是具有最大文化影響效力
要改變文化
要改變美學
絕對不會是改變一群人
或是有一群人在努力就有辦法達到
絕對是整體性的問題

畢竟,人口組成政治團體
政治團體掌控人口的方向、政策
一群沒有美學的人變成了領導人
還是一樣沒有美學

我想,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日本
我們至少還有五十年要走

完整建議

「完整建議」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80/20這理論,應用在這上面就說不通
因為能說出完整建議的人絕對低於20%

這就像,運動訓練上
感覺派和數據派的差別
數據永遠不可能全部正確
但是,總比矇到的好

能夠提出問題,並提出有效改善方法的人
絕對比想像中少,甚至更低到5%
這5%,是從事各行業時的關鍵

能提出創作上建議的人
也絕對低於這5%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熱量

一天所需要攝取的熱量約2500卡

那麼,一天書寫所需的知識能量

是多少卡呢?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時代差別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背景
當時代變化時
要求後來的人,與前面不同時空背景時的自己相同
是一件詭異的事情

如此觀察,放在各個層面看來
我都會想像,如果將當時代的自己抽掉一些因素
放到這時代來,每個成功的人
或許都有可能變成LOSER

不如我們來想想,如何讓後來的人
能夠留下來吧(而且願意留下來)

以各種1.01的手段
而非單純挑剔

這個時代需要什麼
要讓這個時代決定
我們要做的事情
就是要讓想寫的人
寫出、做出、演出、她們想做的事情
維持品質之外
也要維持生命、生活

切莫因為創作之心
而感到苦痛


徵選

或許,我們暫且不要稱呼「獎」
獎這個字,有時候蒙蔽了一些真相。
這麼多年過去,在一些領域有工作經驗之後
我們或許可以知道,
我們就先暫且稱呼這件事情為「徵選」吧

觀察得之,徵選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系統
不管是金馬、金鐘、學校篩選考試
大報小報文學獎、地方、雜誌縣市政府
私人徵選,美術獎,全國美展,全省美展
台北電影節、金穗獎、金鐘獎、劇本獎
投稿報紙,投稿出版社,投稿期刊、廣告獎、插畫獎。
(我會舉不相干領域,不是因為單純為了舉例
而是這些類別,是我的求學背景所做過的事情)

每一個RUN了幾十年的東西,你要說她有弊病
好像也說不出有什麼問題,選出來的東西有時候有些偏差
但是真得偏差到哪裡,也說不出太明確的所以然來
除非是像外國那種吸血期刊,偽裝成為期刊,用來騙點數
事實上,台灣能留下來幾十年的,都是完整的徵選系統

徵選,可以說星光大道,從一堆人之中選出可以唱歌的人
或是文學獎,或是電影獎,或是繪畫獎
或是科技藝術獎,或是繪本獎,又或著可以說,報紙徵文
投報紙副刊(不是比賽,可是也是要在一堆投件者中間被選擇)
也就是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你要迴避選擇以及被選擇是非常困難的
(當然有人還是需要反挑選,找到自己的路線,如森林小學。)
(成為了免審查之前,也是要被審查)

但發表這件事情上還是有可能的
我有認真思索過這個問題
這件事情的關鍵就是
就是你很有錢(或是你家族有錢)
你可以迴避徵選與他人眼光
自己花費,自費出版、製作、播映、演出、發表就可以了
你會把被挑選、選擇的機會
在創作的製造線上,從最前端的選擇
拉到最後端,就直接看觀眾買不買單(也是被選擇)
或是不買單也沒關係,因為你不用走這個系統
可以自印,自售,只是以台灣現狀
通路受限,也不太容易販售

總之,徵選這件事情,就是,在一大堆作品之中
挑選出可以發表的作品
並且給予(或是不給予)報酬
當報酬高的時候,有時便引起了人性爭端
(他怎麼可以、他怎麼比我好)
當然,落榜的時候,就不會有人在乎與計較
(因為就沒有被看到)

比較心裏,這是人性的一部份
是一點都不奇怪的

比較奇怪的事情是,這個系統的存續
當你自己得獎的時候,這個獎就非常好,獲得肯定
可是,當別人得獎的時候,這個獎就有問題(金馬金鐘……更常見……當然也是因為他的報怨有版面)

有時會說,我們不要單篇獎項。
(同理的,繪畫,不要畫一張)(電影不要拍一集)(廣告不能只做一隻)

不知道為什麼,在文字為主的獎項中,
這種爭論事情看來較容易發生
我想或許是,寫作的成本最低
技術門檻在台灣已不存在,誰都可以書寫
誰都有機會獲獎,
常人獲獎已經遠遠大於三十年前的可能性

當然,想創作的人都有機會獲獎
只是不一定能持續而已
那為什麼有人可以在一段時間內都得到獎項呢
我自己的簡單觀察,來說就是後面追的人不夠快
池子變很大的時候,自然稀釋了單一得獎者的機會
放在美術、設計、繪畫、文學上,全部都是這樣
(好的影片,甚至可以用一個影片,入圍該年度台灣所有的獎項)

因為如果說,有人掌握了得獎公式
那個公式是有作品出現的
那同樣的,你也可以去掌握那個公式啊
如果你想得獎,你為什麼不去爭取呢

其實,得獎公式是別人講的,我參與各項徵選多年後
看了多年後,我認為公式其實不存在,雙盲選擇的變數上
公式只是一個,比方說 「三幕劇」「麥高分」這樣子的術語說法
但其實,好的創作就是要超越類型,類型本身就是
被人歸類之後的說法,在創作上,本身先將自己的作品歸類
就是一件巨大的錯誤

參與徵選的時候有一些狀態
比如副刊,你是實名的,你可能因為沒有名氣
而失去被挑選的機會
但是全匿名審查,其實給了有實力書寫的人
在雙盲審查之中,獲得更高的發表機會
(或許我們可以想像,為什麼有些期刊論文要先掛大教授的名字……)

在投稿刊物、報紙、文學獎發表機會三者多年後
我有個心得,就是如果你是一個新人
總是想說沒人懂我的作品
那我反而希望你從文學獎開始
因為你的「名聲」控制的機會變小
反而影響發表的變因變小
想想就知道,何者增加了可能性,何者降低了可能性。


關於創作,總有一個巨大的矛盾
如果你是一個工作收入可以
大於一百萬的人,簡單來說,你會願意和大家在這邊
參與文學獎嗎(你的時間成本也是錢喔)
出版也有可能賺不了錢,以生命存續為考量的話
你總不能寫作寫到餓死
我想過,就算是用最低生命存續的熱量需求換算的錢
你也勢必需要有一萬以上的收入
更何況如果有妻小,家庭,創作這件事情的機會就下降
有時候有些人看,會認為說錢給了某人,但我想,整體看來
這是整個文化性的問題

台灣的問題我覺得是,有能力持續創作的人
(我打包票,絕大部分轉行都可以,因為很少有人需要這樣動腦)
願不願意持續創作出文本(抱歉,這裡暫且單指創造「故事」)
整個文學牽動的影視環境太大
文學就是創造出故事,故事就是拍攝的根本
不管是創作文學、劇本在台灣的數量
其實都太少太少了,或許有人會說,不是很多了嗎
NO,你用多少影視願意沿用文學故事來拍攝就知道了
第一次創作文學的人,創作的故事的可拍性太低
第二就是整體數量太小。

或許,不創作「故事」文學的人,並不一定特別在乎這一塊
但我覺得,要擴大台灣的文學→影視的影響力→整體文化
這一塊是最重要的,就是讓有能夠力創作故事的人
在他們的人生有創作力的精華時間,用力的創作故事
而不是去做其他工作

我們簡單來說,一個人人生之中的精華時間是什麼時候
我想不會有人反對,就是青壯年時期
台灣的青壯年時期在做什麼有利於文化的事情
我知道這東西很難量化,但我稍加比例
簡單用數學來算,一百萬人做了10,和十萬人做了100效果是相同
可惜我們的青年,在台灣這樣高度資本化的地方
我們鼓勵大家汲汲營營在其他方向,而非讓文化整體素質會提高

我們總是期盼台灣可以像是外國相同
比方說像日本,日本有許多諾貝爾獎,我們可以確定日本的文化發展比台灣高非常多,那是因為,他們早在100年前就已經發展到高度文明
年輕人有非常多可供延伸的可能性,前輩創造好的可能性
台灣目前還是有許多,需要拓荒的部份
這是我們這輩需要努力的部份

當然,這是題外話。


回到題目,關於徵選。

我總認為,在台灣創作,獎是一個鼓勵
是一種事後審查,當然也是一個徵選系統

創作是很艱困的,特別是台灣的整體製作費用都低
就是有人有錢願意提供你去創作(需要材料費)
因為創作消耗了時間,你不太能去穩定的工作(需要生活費)
在台灣的現狀之中,影視可以讓你這樣存活
只是工時非常非常長,如果單純為了錢
應該去七一一打工,但我們都知道,但那是繞了更遠的路

我總想,台灣人的智慧,絕對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
除了因為用中文,而不太在世界英文主流之中
有巨大的傳播力上,只是可惜,又回到內需市場問題
所有有利於文化傳播,並且創造文本的事情
都應該鼓勵。

我常想,整個人生(也可以放寬到文化觀察上)
只要大於1的,都該做下去
只要0.99的就不該做。
不只是文學獎,放寬到金曲金鐘金馬美術獎廣告獎
我們可以判斷,這系統在鼓勵創造的這件事情上
到底是1.01 ,還是0.99呢?

我支持文學獎
但我不會很鼓勵到處參加比賽
那是個學寫作時階段性的作法
客觀看來,台灣的兩百個文學獎的存在
有再多,其實都沒太大作用
何況對於創作者來說,你最好都只參加大報
縣市、政府徵選,不要參加太雜、小的徵選
參加太多,其實對於創作無益

我想簡單的說,這邊都是數學問題
時間資源如何分配於每一篇的創作上
對大部分的創作者來說,尚未爬到最高段之前
幾乎都是數學問題,不是靈感問題

嚴格看來,如果你不是玩票
玩票的話到處參加,增加生活樂趣與故事
我非常鼓勵。
但是如果有心於此
真正有利於創作者的文學獎大約30個吧。
對於參加者所能做的就是,細心挑選自己的作品題目
用心全力的參加10個以內,在這十個內出全力
因為參加文學獎的目標是「寫出好作品去投稿」
而不是「為了得文學獎」

得獎(獲得發表機會)是一連串創作動作的最後動作
把最後的結果拉到最前,很奇妙的,
反而會干擾作品的良率,而失去了最後的機會

其實,我們可以把這三十個看成獎、徵選
或是直接看成事後審查的補助
這差別存乎於一念之間,但最好的方向
還是希望出現「直木賞」、「芥川賞」這樣的徵選獎項
但遺憾的,這件事情還沒出現

我想,在那之前,我們就不要違背現實吧
能夠讓創作者活下去的現實方法,就是好方法

何況,有時候大家會罵獎項
但我有時候發現,如果你是一個有資源的人
有勢力,有引導意見的能力
那………我不懂……
你為何將控制的機會交於他人
再斥責他人辦理不力,不符合期待
如果你有能力,應該讓思緒成為行為
來辦理你理想中的獎項
並且讓它成為指標性的存續著
 (或是乾脆讓某個你討厭的獎項停辦?)

這樣才是積極性改變的行為

這樣是不是,對大家、對整體文化

是最好的呢?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創作不難

難的是健康的創作

創作(也可以想成創業)本身就是一件極度燒腦筋的事情
也因此,可能會影響睡眠
也讓你過度燃燒生命
或許會得到精神性的疾病
以及長久坐之後,讓身體的健康素質降低
創作不難,能健康地創作不容易
能健康地創作到老則很更不容易

或許創作者,應該反過來
追求創作與健康協調的部份

因為創作者喜歡創作
如果喜歡,就要用很長的生命史去創作
如果生命史很短暫,就沒有辦法創作

而只留下遺憾

精緻流行文化的重要性

我觀察PTT(各種意見的匯流所),
我覺得很有趣,比方討論到方文山的青花瓷
雖然說有各種可探討(或是可以罵)的方向
但是回到最原本

如果這作品沒有被創作出來
可是連探討(或是罵)的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對於各類型的創作者,我都始終抱持著敬意
因為他們將豐富了這個世界(無論乎你喜不喜歡)

我期待各種各類,刺激的悶的簡單的深化的作品
如大自然般萬物存在的作品出現
只要夠精緻,就有機會
就算不夠精緻,也應該存在於這個世界

我們要做的是一種精緻化的流行文化
絕對是潛移默化最快、也最普及的
如果要提升整體文化
這不是最快的嗎?
好比水調歌頭,被改編成王菲的演唱版本
大家都朗朗上口了

好比日本設計與美感是從童年開始
這就是一種整體美感的提升
我們應當如此。

十段列表

敘事(故事、事件)←→敘情(情感,氛圍)

如果把這個分成十段列表

一個故事應該落在哪一點,才最適合一個故事呢?

循序漸進

創作是需要循序漸近的
我非常反對新手在初學時一次寫超過一萬字的小說,特別是一次寫中長篇,那是揠苗助長。(除非你是百年難得一見的超級天才。)

應該要從千字小說  20篇 →三千字小說10篇 →五千字 5篇   →八千字 三篇→一萬兩千字一篇。
這樣循序的練習上來,這時在這些範疇內,所有的類型小說都可以練習寫一次。

我不相信這樣RUN一次,還會對小說(或是故事),失去想法,勢必有所想法。



同樣的,簡單來說,我認為合理的,符合人性的,大腦作用的挑選哽,應該是這樣。

蒐集、發展、書寫出數千個哽→
發展出百來個不完整大綱→
發展出數十個較完整大綱→
發展出十數個完整大綱→
挑出符合三一律,三個願望一次滿足,好看好玩有深度的作品。
拿去發表(報紙、比賽、徵文、刊物、出版、拍攝,網路發表......等等任何發表的可能性,注意版權)。

整體看來,就是RANKING,金字塔篩選。
想像一下,你有多少個哽,決定你的塔底有多廣大,於是你的創作作品就能有多特別,多稀有,多麼有創意了,那個塔尖就能發光了。

想看看,其實,你的作品就算不這麼做,也會在編輯、評審、出版者那端,被RANKING過,不如自己先做這件事情吧。

況且,創作就是  有「創」,這個創新、創出、創意,這個創字非常重要,如果你都寫別人寫過的,就失去了「創」的意義。

一起來練習與挑戰吧。

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時間

(這個部落格,我想要用來專注書寫「創作」這件事情,我的過往經歷或許能夠留下一些記載,此事沒有對錯好壞,留資料與想法下來,以供來日研究與懷想。)

時間是有限的,在我看著龘龘時才有最深刻的想法
她是個嬰兒,嬰兒從出生之後就開始往前走
她攝取養分,她將長大、青少女、成年,認識男友、工作、結婚、生子,
時間是有限的,推著人向前的。
每一個故事都是這樣,從一開始,就走向結局,這是人生。
只是當我想到自己的時候,並不會有這種感覺。
但是看到嬰兒時,想到她不會再變小一次
或許這是創作到了一個階段,人生到了一個階段才會有的感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