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來年

一年最後一天,基隆小鴨爆掉了
寫兒童的人一看,或許都會想
大概是被老鷹抓破了

我總想,這更加映照台灣是個故事島。
太多太多故事了
從黑暗時代之中那些消失的人種
到大航海,到明鄭等等等,一直到現代,
海盜、戰鬥、衰敗、崛起
愈是研究 愈會感覺

台灣的故事絕對超過你我所能想像
我總是這樣覺得,光是好好挖掘
就都來不及了,更何況還有憑空創作的故事啊

希望來年,能夠創造、記載,更多更多的故事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各種創作,各種挖掘

我的心得:

小說是一塊原石
編劇替這原石畫出了範圍
導演
攝影
燈光
美術
演員

讓這個原石長出他的模樣
__

原石是一定的 不變的
但是從劃定範圍的編劇開始
自己生出了不一樣的樣子

每一環節的工作人員
如果都能找到正確的人
那麼都在替這個作品加分

__

從原料
到劃定範圍

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最必要的
也是應該要投資一定成本下去的

誰忽略了
想像一下去挑原石
一開始就挑錯了

要如何
在之後作出完美的雕刻?

_

所以我總是想
相信工作人員吧
小說作者寫好小說之後
編劇自寫好劇本之後
要相信每一個經手的工匠

只要原石夠美好
很難被雕壞的
若是有稍稍的損失
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為原料就夠美好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憑什麼?

http://mypaper.pchome.com.tw/paochang/post/1325946783

這文章寫得太好了
放在台灣的設計系統,就是大學生與高職生的差別
大學生比較聰明,但是太聰明了

瑞典演員576。
台大15。

放在寫作上也是

如果是設計學門,更是如此
設計就是這樣
高職生正在打拼的時候
大學生從大二才開始
的確,大學生真的聰明
但是,在實作上,我們需要傻氣
這些傻氣的實作,絕對不會吃虧
永遠不會吃虧

如果又聰明,又願意實作
相信所有人都能看見


創作



能用,又特別,才有意義。
這需要自我謹惕。
轉來轉去,彎來彎去,還能講出一番道理
還能擁有用處,才是意義之所在
儘管大部分人只接觸過一般的叉子
於是我們加入了各種雕花與風情的叉子
還是必須擁有叉東西的功能

這就是小說啊。

沒有的

或許可以想想,為什麼一想到臺灣的文學(特別是小說)
通常除了家庭、親情以外

科幻
戰爭
偵探
奇幻
科學
恐怖

等等類別
為什麼都通常不被認為是「文藝」呢?
而會被認為是「類型」小說?
類型都是被歸類的啊?
文明出現之前,誰替小說歸類?
那只是方便的說法啊!

明明「文學」就是應該以文字書寫「宇宙中所有事」啊?
為什麼國外可以進行的,放在台灣會卡住
到底是參賽者、書寫者自限,還是評審、編輯在自限?
這件事情非常詭異,為什麼具有排他性?
問題是,就通過文學評論算是被認可的作品
也不是多麼引人注意,曾有人說過:「你們家的文壇」。
難到有一點道理?

我想我們都知道該怎麼做,挑戰他,改變他
這個世代,用另外一種思考的角度行進
才有改變的機會,我是這麼想著
只有把這些被認為是類別的技巧
融入一般評審、編輯能讀懂的世界
逐漸轉化可能性
或是從另外的語言地區逐漸轉化回來
我想。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另外一面

`

(圖片來自好色龍的翻譯。)

寫作的時候,來探究另外一面吧。
我始終都這樣想著。
一定有這麼樣的一面
充滿著各種誘人的真相
或是反真相

那是小說存在的目的啊
我是這麼覺得的!



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單位時間內的符號量

時間是有限的,所有的「時間」創作
時間就是有限的,你不可能要求我的內容無限制延長下去

我認為好的作品
其實可以用單位符號量去看
就是做同樣的比較
十分鐘內的故事之中有多少符號出現
當然,愈多絕對是愈好
同樣時間的故事內


新手可以試著把故事分成十段
這十段裡面,各自的符號量有多少
愈多的符號量,符號量愈豐富
故事「通常」都會愈好看

平鋪直敘交代故事 = 1
語氣+風格 =2
擁有寓意或弦外之音=3

我寫一篇小說
可能加一加等於20分
這20分的可能就比15分的好看
意外能寫出28分的作品
通常就比20分的好看了

只是寫作就了就知道
好的題目,是那種一看就知道
這符號量可以達到非常豐沛的層度
可遇不可求,其實對目前的我來說
這可是比單純的書寫還難


當然我認為這只是通則
如果有人亂用,一個塞滿30符號卻非常難讀的作品
或是因此流線停滯成為死水的充滿符號的作品
我想還是會讓人厭煩,或是比一個單純講完故事的作品還令人不耐。